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680-94建筑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light transmittance,solar direct transmittance,total solar energy transmittance and ultraviolet transmittance for glass in building and related glazing factors 1993.12.30发布 1994.10.01实施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反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反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反射)比、半球辐射率和遮蔽系数的测定条件和计算公式。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玻璃以及它们的单层、多层窗玻璃构件光学性能的测定。 2、测定条件 2.1 试样 2.1.1一般建筑玻璃和单层窗玻璃构件的试样,均采用同材质玻璃的切片。 2.1.2 多层窗玻璃构件的试样,采用同材质单片玻璃切片的合体。 2.2 标样 2.2.1 在光谱透射比测定中,采用与试样相同厚度的空气层做参比标准。 2.2.2在光谱反射比测定中,采用仪器配置的参比白板做参比标准。 2.2.3 在光谱反射比测定中,采用标准镜面反射体作为工作标准,例如镀铝镜,而不采用完全漫反射体作为工作标准 2.3 仪器 2.3.1 分光光度计,测定光谱发射比时,配有镜面反射装置。 2.3.2 波长范围紫外区 280-380nm;可见区 380-780nm; 太阳光区 350-1800nm; 远红外区 4.5-25μm。 2.3.3 波长准确度紫外-可见区 ±1nm以内;近红外区 ±5nm以内;远红外区 ±0.2μm以内。 2.3.4 光度测量准确度紫外-可见区 1%以内,重复性0.5%;近红外区 2%以内,重复性1%;远红外区 2%以内,重复性1%。 2.3.5 谱带半宽度紫外-可见区 10nm以下;近红外区 50nm以下;远红外区 0.1μm以下。 2.3.6 波长间隔紫外区 5nm;可见区 10nm;近红外区 50nm或40nm;远红外区 0.5μm。 2.4 照明和探测的几何条件 2.4.1 光谱透射比测定中,照明光束的光轴与试样表面法线的夹角不超过10o,照明光束中任一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不超过5o。采用垂直照明和垂直探测的几何条件,表示为垂直/垂直(缩写为0/0)。 2.4.2 光谱反射比测定中,照明光束的光轴与试样表面法线夹角不超过10o;照明光束中任一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不超过5o。采用to角探测的几何条件,表示为to/to缩写为(t/t)。 3、各参数的测定 以下各参数的测定,必须符合本标准第二章和各参数相应条款中的技术要求规定的条件。 3.1 可见光透射比表1 标准照明体D65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Dλ与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V(λ)和波长间隔Δλ相乘
 3.1.1 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 τ(λ)是实测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3.1.2 双层窗玻璃构件 τ(λ)用式(2)计算: τ(λ)=τ1(λ).τ2(λ)/1-ρ’1(λ)ρ2(λ) 式中: τ(λ)——双层窗玻璃构件的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τ1(λ)——第一片(室外侧)玻璃的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τ2(λ)——第二片(室内侧)玻璃的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ρ’1(λ)——第一片玻璃,在光由室内侧射向室外侧条件下,所测定的可见光光谱反射比,%; ρ2(λ)——第二片玻璃,在光由室外侧射入室内侧条件下,所测定的可见光光谱反射比,%; 3.1.3 三层窗玻璃构件 τ(λ)用式(3)计算: τ(λ)=τ1(λ).τ2(λ).τ3(λ)/[1-ρ’1(λ).ρ2(λ)][1-ρ’2(λ).ρ3(λ)]-τ22(λ).ρ’1(λ).ρ3(λ)式中: τ(λ)——三层窗玻璃构件的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τ3(λ)——第三片(室内侧)玻璃的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ρ’2(λ)——第二片(中间)玻璃,在光由室内侧向室外侧条件下,所测定的可见光光谱反射比,%; ρ3(λ)——第三片(室内侧)玻璃,在光由室外侧)射入室内侧条件下,所测定的可见光光谱反射比,%; τ1(λ)、τ2(λ)、ρ’1(λ)、ρ2(λ)——同式(2)。 3.2 可见光反射比 3.2.1 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 ρ(λ)是实测可见光光谱反射比。 3.2.2 双层窗玻璃构件 3.2.3 三层窗玻璃构件 3.3 入射太阳光的分布 太阳光是指近紫外线、可见光和近红外线组成的辐射光,波长范围为3..~2500nm。 本标准是指太阳光透过直接照射到受光物体上,而不包括地面、建筑物的反射、散射光。 太阳辐射光照射到窗玻璃上,入射部分为φe.φe又分为三部分:透射部分——τeφe;反射部分——ρeφe;吸收部分——αeφe;三者关系如下: τe+ρe+αe=1 式中: τe——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ρe——太阳光直接反射比; αe——太阳光直接吸收比。窗玻璃吸收部分αeφe以热对流方式通过窗玻璃向室外侧传递部分为q0φe,向室内侧传递部分为q1φe,其中: αe=q0+q1 式中: q0——窗玻璃向室外侧的二次热传递系数,%; q1——窗玻璃向室内侧的二次热传递系数,%。 3.4 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式中: Sλ——太阳光辐射相对光谱分布,见表2或表3; Δλ——波长间隔,nm; τ(λ)——试样的太阳光光谱透射比,%,其测定和计算方法同3.1条可见光透射比中τ(λ),仅波长范围不同。 表2 大气质量为1时,太阳光球辐射相对光谱分布Sλ和波长间隔Δλ相乘(CIE 1972年公布)
 表3 P.Moon大气质量为2时,太阳光直接辐射相对光谱分布Sλ乘以波长间隔Δλ

3.5 太阳光直接反射比 式中 ρe——试样的太阳光直接反射比,%; ρ(λ)——试样的太阳光光谱反射比(其测定和计算方法见3.2条可见光反射比中ρ(λ),仅波长范围不同),%; Sλ.Δλ——同式(9)。 3.6 太阳光直接吸收比 3.6.1 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 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必须首先测定出它们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和太阳光直接反射比,然后用式(7)计算。 3.6.2 双层窗玻璃构件第一、第二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双层窗玻璃构件第一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用式(,第二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用式(11)、式(15)、式(16)计算: 3.6.3 三层窗玻璃构件第一、第二、第三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三层窗玻璃构件第一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用 第二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用;第三片玻璃的太阳光直接吸收比用式(17)、式(21)计算: 3.7半球辐射率半球辐射率等于垂直辐射率乘以下面相应玻璃表面的系数:为涂膜的平板玻璃表面,0.94;涂金属氧化雾膜的玻璃表面,0.94;涂金属膜或含有金属膜的多层涂膜的玻璃表面,1.0。 常见玻璃的半球辐射率见表4。表4 半球辐射率εi 玻璃品种 半球辐射率εi 可见光透射比≤15% 可见光透射比>15 普通透明玻璃 0.83 真空磁控阴极 0.45 0.70 溅射镀膜玻璃 0.45 0.70 离子镀膜玻璃 0.45 0.70 电浮法玻璃 0.83
3.7.1 垂直辐射率对于垂直入射的热辐射,其热辐射吸收率αh定为垂直辐射率,按式(23)、式(24)计算: 表5 293k热辐射相对光谱分布Gλ

3.8 太阳能总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用式(25)计算: g= τe+qi 式中: g——试样的太阳能总透射比,%; τe——试样的太阳能直接透射比,%; qi——试样向室内侧的二次热传递系数,%。 3.8.1 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 τe为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其qi用式(26)、式(27)计算: qi=αe*[hi/(hi+he)] hi=3.6+(4.4εi/0.83)式中: qi——单片玻璃或单层窗玻璃构件向室内侧的二次热传递系数,%; αe——同3.6.1 hi——试样构件内侧表面的热传递系数,W/m2.K; he——试样构件外侧表面的热传递系数,he=23W/m2.K; εi——半球辐射率,同3.7条规定,参照表4。 3.8.2 双层窗玻璃构件 τe为双层窗玻璃构件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其qi用式(28)计算; 3.8.3 三层窗玻璃构件 τe为三层窗玻璃构件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其qi可用式(29)计算: 3.9 遮蔽系数 各种窗玻璃构件对太阳辐射热的遮蔽系数用式(30)计算: Se=g/ τs 式中: Se——试样的遮蔽系数; g——试样的太阳能总透射比,%; τs——3mm厚的普通透明平板玻璃的太阳能总透射比,其理论值取88.9%。 3.10 紫外线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用式(31)计算:表6 紫外线球辐射相对光谱分布Uλ乘以波长间隔Δλ

3.11 紫外线反射比紫外线反射比用式(32)计算: 4、测定报告测定报告的内容如下: 4.1 注明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4.2 测定条件仪器:名称、型号、光源类别、照明和探测几何条件试样:编号、实测厚度、测定方位。 4.3 测定日期及测定人员姓名。 4.4其他必要说明。
|
|